十面埋伏 shí miàn mái fú

十面埋伏 [shí miàn mái fú]
  1.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

十面埋伏,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(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)。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楚汉相争时期,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,先后活捉魏王豹、赵王歇、燕王臧荼、齐王田广。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,把项羽围困在垓下,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,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,取得决定性的胜利。

拼音:shí miàn mái fú五笔:FDFW 繁体:十麵埋伏

拼读:十(shi2)|摸(mo1)衣(yi1)按(an4),面(mian4)|摸(mo1)皑(ai2),埋(mai2)|佛(fo1)无(wu2),伏(fu2)
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二折:“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,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。”

释义:四面八方布置了重重埋伏。

「十面埋伏」近义词

四面楚歌

「十面埋伏」成语接龙:

十面埋伏 > 点击查看接龙

「十面埋伏」相关词:

不拘一格 任劳任怨 信马由缰 十里洋场 危言危行 古道热肠

「十面埋伏」推荐:

一蹴而就 东施效颦 卧薪尝胆 叱咤风云 振聋发聩 权衡利弊

分享这个页面